退休以後要住哪?老有所終三方案:自宅、共居、老人機構

老有所終

銀髮社會漸漸成形,人人都希望老有所終,「住」是一大問題。雖然台灣的自有住宅率高達 7 成,但數字的背後潛藏著一些社會問題,例如老人獨居、租屋不易等。獨居老人在日本衍生出「孤獨死」的社會問題,這在台灣也時有所聞;在台灣的房屋租賃市場裡,老人經常是不受房東歡迎的租客,換句話說,要是自己名下沒有房,就算有誠意繳租金,也可能租不到房子住。

兒孫同住成本高 為品質和尊嚴選擇住所

有些老人會選擇跟兒女同住,享受天倫之樂,若能融洽相處是一段佳話,但要是長期累積出壓力或摩擦,就變得很傷感情。雙連安養中心總顧問蔡芳文指出,現在年輕人多往就業機會多的城市移居,但都市房價高漲,很難再像過去一樣三代同堂,縱使有坪數合適的房子讓三代人入住,居住成本也很高。「更實際的考量,雙連這有很多奶奶把台北的房子出租,每月收租 3、4 萬元,再搬來這裡養老,繳了 2 萬 8 千元之後,還有餘錢出去玩。」蔡芳文舉例說。

誰都不想老了以後像個「人球」,四處看人臉色,漂流無所終,建議不妨檢視自身條件,包括名下是否有房、兒女孝不孝順或有無能力、自己存下多少退休金,依據情況提早斟酌適合自己的終老方案,讓老後生活有品質又有尊嚴,以下就歸納出 3 種方案供參考。

要提醒的是,假使你是孝順的兒女,想為家中長輩規劃理想的老後生活,也要先顧慮長輩自身的想法。蔡芳文分享,「兒女不要單方面為長輩安排,你規定他一定要住哪裡,他會怎麼住都不舒服。」他自己的經驗是,幫母親登記入住安養中心,前後足足花了 5 年半才讓母親開心入住,一方面是在排隊等房間,一方面則是不想給母親壓力,他將居住的選擇權留給母親。所以,兒女在行「孝」之餘,千萬也別忘記要「順」著長輩!

 

方案一. 自宅在地老化 改建後下一代也能住

傳統觀念裡,長輩多半還是期望於自宅養老,跟兒孫住在一起更安心。目前政府的長照政策裡,「在地老化」是積極推動的方向之一,期許能以社區為基礎,配合日間照護中心、托老中心和關懷據點的串連,盡可能讓長者留在熟悉的社區裡生活及老化。

由於長者的健康狀況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出現變化,從健康自理、退化成需要他人照護,甚至步入養護階段,過去面對這樣的轉變,兒女又不能全天候陪在身邊時,長者經常得遷移居住環境,例如從自家搬進提供照護服務的機構。

未來隨著長照配套推動,「在地老化」是趨勢之一,於外有政府施力,於內當然也要家人支持,尤其不能讓住家潛藏危險因子,進而影響長者健康。

 

全齡通用設計是主流 避免居住者受傷

日籍建築所小林昭彥表示,適合高齡者的居住空間,首先地面要平坦、沒有段差;其次,室內行走的走道和房門,寬度都要超過 80 公分,以方便輪椅通過,亦即無障礙空間。「住在房子裡的不只有高齡者,可能還有其他大人和小孩,因此,整體設計必須以不讓老人、小孩受傷為優先,再配合所有人的生活習慣。」小林昭彥強調,全齡通用設計住宅是時下主流。

小林昭彥指出,扶手也是家中不可或缺的設計,但如果處處安裝扶手,會讓住家彷彿像是醫療空間,住起來不舒服,「扶手可以是裝飾品,花點心思融入住宅設計裡,既實用又美觀。」此外,即使室內沒有段差,長者也可能稍不慎就跌倒,因此,軟建材會優於硬建材,「手機摔在大理石地板上,大理石不會壞,但手機會壞,換成是木地板,木地板損傷了,手機仍沒事,老人也是一樣。」

浴室通常是家中最危險的地方,一般磁磚在溼滑狀態下容易讓人跌倒,最好換成止滑磁磚;而使用浴缸一定會有跨越行為,這個動作容易釀成意外,小林昭彥建議以無障礙可摺疊式座椅協助長者沐浴,除此之外,中年人在淋浴時也可能因為只有頭部局部受熱,導致中風昏倒的情況發生,因此浴室安全不可不慎。

 

方案二. 老人機構依健康、喜好及經濟安居

現代人越來越重視退休規劃,想頤養天年不再遷就兒女,只要健康狀況良好、經濟許可,就可以挑選喜歡的養生住宅安居樂活。過去一般人對養老院都存有「住進去就是等死」的刻板印象,如今在政府和民間業者努力下,北中南都可見到生氣蓬勃的銀髮住宅和安養機構,其中又以北部最多元,分析原因還是在於中南部的養老觀念較傳統,長者不願離開住了大半輩子的家,多半是等到體況已步入失能或臥床狀態,才被迫移居養護機構。

 

健康高齡者能自理生活 養生村等成為主流

身體健康、能自理生活,是目前國內養老機構在篩選入住者時的首要原則;其次則是年齡及資格條件。至於入住費用,因各家提供的服務有異,價格不一,端看入住者的需求和財力來選擇。

健康高齡者可以選擇的養老去處,包括養生村、銀髮住宅、安養中心及老人公寓等。例如位於桃園龜山的長庚養生文化村,開放給年滿 60 歲者申請入住,但須通過長庚醫院健檢合格;位於新北市淡水的潤福銀髮專用住宅,則是年滿 50 歲以上,採押租金制度或短期租賃方案申請入住。

除此之外,全台各地也有不少自費安養中心,像是新北市三芝的雙連安養中心、台南關廟的悠然山莊、台北市則有公辦民營的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、兆如老人安養護中心等,這些安養中心多屬於併設型機構,也就是同時提供安養、養護,甚至有些機構的服務範圍還包含失智症照護,可以提供多層次的老人照護。至於公辦民營的老人公寓,包括台北市的陽明老人公寓、朱崙老人公寓、中山老人住宅、大龍老人住宅,以及新北市的五股老人公寓,高雄市老人公寓(崧鶴樓)等。

以台北市 4 家老人公寓為例,設籍台北市、年滿 65 歲以上且符合健康條件者,入住單人房每月房租約在 1 萬 3 千元至 2 萬 2 千元不等,伙食費每人每月另計 3 千 6 百元至 4 千 2 百元之間。

 

失能高齡者有賴養護 居住型態不得不改變

一旦健康狀況不佳,需要專人照料生活起居時,就屬於養護階段。假使家人無法在一旁細心照料,那麼入住養護機構是不得不的選項之一,不過,居住型態會與安養明顯不同,因為安養通常是提供「房間」供長者入住,而養護機構則多半是提供「床位」,也就是說,健康時是長者(或與配偶)住一間,萬一長期臥床,就必須和他人共住一間。

有些長者入住併設型機構,在健康時是住在安養區,當健康狀況不佳時,卻不願意轉往養護區,這時長者的心態就必須調整,也有案例是由家人接回家中養護,或是入住提供單人房養護的機構,但在看護人力及費用上,就要有多花錢的準備,要提醒的是,這時照顧者也要多費心留意,環境和照護方式的改變是否會加速長者身體機能的退化。

 

方案三. 分享經濟正流行 相揪共居養老也可行

近幾年分享經濟(Sharing Economy)熱烈被討論,在網路科技的支持下,人們可以透過簡便的方式,分享許多無形或有形的服務及資源,Airbnb 民宿訂房網就是一例。其實,退休養老也可以善用這種分享經濟,早在 1970 年代的北歐國家,就發展出「共生互助住宅」 (Collective House)。

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教授曾思瑜解釋,共生互助住宅的居住型態是,各住戶除了擁有獨立的居住空間(含獨立廁所、浴室),還具備生活起居室、廚房等共同使用的空間,幾個家庭可以集合居住在一起,共同飲食並分擔家務,在保有隱私之下,能彼此尊重、相互扶持。

現代小資族,用『共享』更快樂?

合建、合購或合租 共居分擔成本與開銷

本身學建築且長年研究高齡者住宅的曾思瑜表示,她心目中理想的退休宅概念是像國外那樣協力共同居住,找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,大約 10~20 人左右,大家找一塊地規劃,一起參與造屋計劃,客廳、餐廳、廚房等公共空間大家共用,住戶的房間內僅設置簡易的客廳、廚房等設備,「台灣在傳統上都是有血緣關係的人互相支持,但未來在都市地區有可能會發展成接受非血緣關係的模式。」

幾年前,知名作家、環保志工李偉文就開始實踐「揪友打造退休宅」的夢想,他們稱之為「蝸居計畫」,由 12 個家庭共同發起,在台南市的巷弄裡買下一塊占地 80 多坪的土地,規劃要蓋每層 3 戶、共計 12 戶的退休宅,除了有完善的公共空間,各戶室內空間 18 – 20 坪,且戶戶不共牆。李偉文估算過,包含土地成本在內,每戶約只需要 400 – 500萬元就可以蓋起來,一般上班族也有能力辦得到。

參與父母從高雄移居到台北安養中心的李雪雯,也在思考自己退休後的居住型態,「我會傾向找幾個好朋友,租下一層空間一起共居,必要的話,再另外請人打掃、煮飯,以及提供照護服務。」李雪雯的盤算是,和好朋友一起分擔房租、生活大小開銷,會比入住老人機構便宜些。

「而且除非像我父母那樣,有阿姨、姨丈陪伴,又有好朋友一起入住安養中心,通常這樣的機緣很少見,一般的長者多半都是在入住進機構才開始認識朋友,但如果是揪好友共居,就可以實現跟知己一起養老的理想。」李雪雯說。

 

你,可以50歲就退休嗎?

讓退休金穩穩入袋!兩大投資重點不能不知道

保障規劃要趁早,退休前一定要有的三種保單

退休生活不用愁!就靠投資複利抗通膨

 

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Money錢